2022第15屆台北國際書展大獎 小說獎

小說獎評審團隊,由左至右:王聰威、陳國偉、朱宥勳、賀淑芳、楊佳嫻。

評審介紹

召集人
楊佳嫻(清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作家)

評審
王聰威(小說家)
朱宥勳(作家)
陳國偉(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所長)
賀淑芳(北藝大文學創作跨域研究所助理教授)

總評:

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小說類今年邀請在台灣任教的馬來西亞小說家賀淑芳參與,應是本獎項有史以來第一次由外籍人士擔任評審。陳國偉、王聰威、朱宥勳、賀淑芳與楊佳嫻組成評審團,具備學者、評論家、小說家、文學刊物總編輯等多種身分,以相異又互補的視野與品味,一起討論出今年的入圍名單與書展大獎得主。評審過程中,針對類型小說邏輯鋪展、人物塑造深度、女性意識的正面與反面、小文學(minor literature)應扮演的角色等多個焦點,討論時火花四射。

十部入圍作品為:伊格言《零度分離》、瀟湘神《魔神仔》、陳雪《親愛的共犯》、鐘文音《別送》、黃崇凱《新寶島》、陳信傑《柴貓、夢的浮艇與德魯伊》、鄧觀傑《廢墟的故事》、潘國靈《離》、甘耀明《成為真正的人》、許順鎕《如膚之深》。在作者方面,包括了不同世代與性別的台灣、馬來西亞、香港作家,彰顯出台灣仍在華語出版市場扮演特定意義的角色;在類別上,嚴肅與類型分治;在題材上也包羅萬象,大膽設想如黃崇凱創造了台灣與古巴的大交換,或瀟湘神借奇幻傳說邏輯把人從台灣搬到沖繩,細緻深刻鍾文音進入女性身體與疾病日常,甘耀明借一小段歷史材料而拓展出性別、成長、族群與人性的糾纏,亦顯示出小說家的非凡功力。

台北國際書展大獎長期以來在台灣書獎中具指標性地位,一方面期望能反映過去一年台灣創作與出版的豐繁面貌,另一方面,配合國際書展的推廣與媒介性質,也期望能選出兼具藝術性與可讀性、並呈本土特色與多元想像的書單。相信今年的入圍名單能夠充分展現出上述的特質。

《成為真正的人》

出版社:寶瓶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得獎理由
《成為真正的人》可說是甘耀明自《殺鬼》後又一顛峰之作,他以台灣史上罕見的空難與山難疊合的「三叉山事件」為基礎,將過往擅長的魔幻敘寫轉化為詩意,以寫實的筆鋒力透時代的核心,透過史實與虛構人物,交織出一幅日治時期終結之際,既波瀾壯闊、但又真摯動情的時代物語。小說中的布農少年,從本島遙望帝國應許的未來,馳騁著野球生命的青春夢,卻終究在帝國交軋的砲火間隙,碎裂成永恆的失落,連歷史的註腳都不曾記載。最終,他作為一個不標準的身體與靈魂,悖離了部族的傳統、文明與對於男人的期待,迎向三叉山的災難現場,那個摧毀他幸福想像的美利堅帝國殘骸。他的救援之旅是殘酷無比的悼亡履踐,生命轉瞬的消逝不斷提醒他是已然失魂的餘生,因為真正能夠灌養他的靈魂、唯一讓他成為真正的人,是他無法言說的幽微秘密,是那個一起在棒球場上並肩逐夢的同性青春生命。他的孤獨與高山上救難環境的險峻形成孤絕的映照,歷史與自然的情動力澎湃交湧,卻又同時哀淒而愴痛。甘耀明為我們在同樣充滿傷慟的2021大疫之年,留下了與1945彼時此刻相互輝映的時代之作,為「理想的小說」書寫,更豎立了新的里程碑。
 
作者

甘耀明

目前專事寫作,小說出版《神秘列車》、《水鬼學校和失去媽媽的水獺》、《殺鬼》、《喪禮上的故事》、《邦查女孩》、《冬將軍來的夏天》,與李崇建合著《對話的力量》、《閱讀深動力》、《薩提爾的守護之心》等教育書。

著作曾獲台北國際書展大獎、開卷年度十大好書獎、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金鼎獎、香港紅樓夢獎決審團獎、金石堂十大影響力好書獎。

《零度分離》

出版社:麥田出版/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得獎理由

《零度分離》延續了伊格言的「噬夢人」世界觀,持續以科幻小說探索「人」或「人性」的最後防線。不同於長篇小說的浩瀚氣勢,《零度分離》展現了伊格言對短篇小說駕馭自如、張弛有度的餘裕。全書以「偽報導文學集」作為形式的外包裝,靈活遊走在硬科幻語言以及柔軟的抒情主題之間,更顯得小說家在敘事藝術上的輕巧自在。小說一方面「跨度」極大,跨越人與AI、人與生態、人與其他物種之界線,以其來回越線來描摹出界線的存在(即使界線很可能是虛線);一方面卻又極為「內聚」,諸篇幾乎都回到了非常個人、方寸之間的抒情領域。堅硬的語言甲殼,最終全是為了護衛柔軟之物而存在的,是平衡性頗佳的沉穩之作。

作者

伊格言

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八月號封面人物、《印刻》雜誌2021年3月號封面人物。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獎項;並入圍中國《南方都市報》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等。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出版。

《親愛的共犯》

出版社:鏡文學股份有限公司

得獎理由
陳雪自《摩天大樓》以來,開始有意識傾向於更為「大眾小說」的書寫策略,經歷《無父之城》的顯著蛻變之後,在《親愛的共犯》裡幾乎褪去了「純文學」的包袱,本作可以認定為陳雪完全轉型之作—她刻意使用懸疑、推理,帶有社會犯罪寫實風格的類型文學形式,來描述人情複雜與人心幻變,同時延續了她的小說獨有特質,那種頻頻回顧眷戀,懷抱溫柔愛意,但傷痛卻總是治癒又揭露的輪迴—《親愛的共犯》有著可以輕鬆享受閱讀之樂的大眾特性,也保留了她過去以柔情與磨難交織成堅韌索綑的核芯,讀來如一瓶美好的葡萄酒,順口又醇厚。在類似的「大眾小說」領域裡,我們或許較熟悉日本許多經典作品,而《親愛的共犯》則展示了台灣大眾文學不遜於他處的最佳成就。
 
作者

陳雪

小說家。

著有小說:《親愛的共犯》、《無父之城》、《摩天大樓》、《迷宮中的戀人》、《附魔者》、《無人知曉的我》、《陳春天》、《橋上的孩子》、《愛情酒店》、《惡魔的女兒》、《蝴蝶》、《惡女書》等;另有散文集:《不是所有親密關係都叫做愛情》、《同婚十年:我們靜靜的生活》、《當我成為我們:愛與關係的三十六種可能》、《像我這樣的一個拉子》、《我們都是千瘡百孔的戀人》、《戀愛課》、《台妹時光》、《人妻日記》等。

《柴貓、夢的浮艇與德魯伊》

出版社:啟明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入圍理由
以明淨減省的文字,表述人與人之間彷彿隨時在溶解邊緣的關係,全書六篇小說探索的仍是最基本的人類渴望:愛與被愛。但陳信傑第一部小說集使人眼前一亮,不單單是遊戲(從電動間到數位形式,從格鬥、劇情走向的角色扮演到虛擬社交)如何在小說敘事和角色人生中起或淺或深的作用,也包含了對既有的小說主題類別如成長小說、同志小說的開拓。就以同志小說這一類別來看,過往的作品由於風氣與環境之故,苦苦糾纏於認同上的掙扎、家人之間的衝突、罪惡感和徬徨感,這些元素在本書中降到最低,而以一種輕盈、理所當然、不須被特別框出辨認的方式現身,不能不說這部小說以一種具有個人風格的方式映照出時代的變化。
 
作者

陳信傑

1990年生,成長於台北,從小在電動間長大,長大後也喜歡打電動。

畢業於台北市立復興高中戲劇班、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所創作組。曾獲教育部文藝獎、台北市青少年文學獎、後山文學獎、中興湖文學獎、東華奇萊文學獎等。

《如膚之深》

出版社:蓋亞文化有限公司

入圍理由
1980年代便獲獎出道的許順鏜,終於復出並交出他的首部長篇《如膚之深》,技驚四座。他精巧地架構出一個與「虛擬世界」鏡象般存在的「真實世界」,當所有人都以高科技「活膚」塑造完美身體的在世存有之際,主角卻以自然肉身的「異端」之姿,在虛擬世界裡化身調教美少女AI,並且面臨到AI自我察覺的倫理危機。相較於當前我們習見的將科技知識以外掛方式,透過美學與文字相嵌的純文學路徑,讓科幻小說成為賽博格(Cyberg)式本體論的隱喻與造物。許順鏜展現他的科技硬功夫,將支撐小說世界觀的科學知識,猶如類神經迴路深埋在文字的表層淺膚內面,創造出同時兼具可讀性與哲學思辯的未來奇觀。當AI人工智慧一步步進逼人類所謂「真實世界」的認識論真相及其背後的數理邏輯運作秩序時,虛擬與真實在「如膚之淺╱深」中介的鏡象兩端相互映照,並在折射的璀璨光暈間解消了一切可能的界線。許順鏜不僅創造出台灣難得一見、具有堅實科學知識基礎的科幻之作,更透過書寫擬造出這樣一個看似完美的後人類烏托邦,其真實與虛擬的內核不斷自我增生與辯證,並且探勘了性別、身體與生命政治的思想前沿,《如膚之深》跨越了純文學與類型,可說為2021年的台灣小說,提供了最與眾不同的驚喜。
 
作者

許順鏜

嘉義市人。台大電機系學士。台大電機研究所碩士。高三暑假曾獲第八屆時報文學獎附設科幻小說獎(第二屆)佳作,後獲七十七年張系國科幻小說獎佳作(首獎從缺)。第六、七屆耕莘文學獎小說佳作。

從科幻小說被視為是離經叛道的小學時代到科幻元素充斥所有主流、非主流媒體的今日,一直未曾改變的科幻小說迷。喜愛創作。即使中斷未寫作的年代也持續著各種發現與發明活動。

在申根條約甚至不含德英義時就受僱於美商歐洲分公司,派駐阿爾卑斯山區。工作所需必須經常出差,深受當時台灣護照不好用之苦,卻也因此愛上旅行。名下有不少國內外專利。目前任職外商電腦公司,規劃新產品功能。

《新寶島》

出版社:春山出版有限公司

入圍理由

就像「穿過時間的直徑」,兩個被中美大國圍堵的國家,台灣與古巴交換了;當台灣人一覺醒來發現他們身在古巴,古巴人發現自己就在台灣;大交換如何發生,小說不解釋這謎。由於這場大交換,從政治到人際關係,因此有所重逢或遭到阻斷,一章章盡是未完的故事,但故事何需寫完?小說寫事件的斷面,讓讀者去閱讀「閱讀」,寫白色恐怖,台灣在地、在網絡的口語交談,在黃崇凱筆下尤其活潑,似乎把這時代的言語精華發揮到淋漓盡致了,讀來忍俊不禁。各種當下的流行文化情境、網友,以及,這喜愛旅行的世代,怎面對這突如其來其來的大交換。寫台北的文明舒適與古巴的落後陳舊,幾乎敘無禁忌。對崇美意識的嘲諷,自是不在話下,對人群、族群之間的排擠病態心理,從身體到族群,切入核心,筆鋒有趣。起初讀得很慢,但到數個章節之後,就越來越驚訝。藉由這時空轉換的框架,小說幾乎自由地,不受到情節模式所拘束,進入到事物與事件內在,舒展置放各種各樣的意見、觀察、評論、辯證、虛構故事,小說家是非常喜歡詮釋這個世界的。

汪正翔攝影
作者

黃崇凱

1981年生,雲林人。台大歷史所畢業。

曾任耕莘青年寫作會總幹事。做過雜誌及出版編輯。著有《字母會A~Z》(合著)、《文藝春秋》、《黃色小說》、《壞掉的人》、《比冥王星更遠的地方》、《靴子腿》。

《離》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入圍理由
《離》書裡總有奇妙的方式,把現實弧摺。寫香港街道、地鐵各處,離,就在每個角落。如陰陽相隔,如情侶分手,殖民地結束,如回歸後不久一座城市的記憶與方言聲腔就遭到否定。小說不寫預言,不寫未來,寫過去:因為過去已經對我們佐證了記憶之消散與遺忘之不可逆。《離》書因此從虛構裡摺曲出一道隙縫,織編傳說講古,回看香港,其中也造出一座與分身相遇的地鐵站、圖書館療養院。每當小說中的角色與分身或影子相遇,他們不其然會惑於「離」這問題。「離開到底是什麼」?離開又如何可能?《離》書也總讓我想起博爾赫斯說的,即使離開一個地方,也難以離開那些盤據生命裡的因素與記憶;彷彿以為從一座城走出了,卻猛然發現原來還在城裡。難以離者,還有那怯於跨出換乘列車的人生。多篇讀來觸動。但是,若果有哪個生命,自意識伊始,就決定不要受任何人際之愛與他人慾望所束縛,又怎麼可能生存,恐怕也會被人看成是個惡嬰吧。
 
作者

潘國靈

文學作家,作品在兩岸三地發表,著有長篇小說《寫托邦與消失咒》(2016)、中短篇小說集《靜人活物》(2013)、《親密距離》(2010)、《失落園》(2005)、《病忘書》(2001)、《傷城記》(1998)、散文集《消失物誌》(2017)、《七個封印》(2015)、《靈魂獨舞》(2010)等。

早年曾任職記者、編輯、音樂策劃,曾於多份報刊撰寫專欄及擔任電台節目主持,現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新聞與傳播學院。

作品曾獲香港文學雙年獎(小說及散文「推薦獎」)、香港書獎等,2011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年度最佳藝術家獎(文學藝術)」。

《廢墟的故事》

出版社:雙囍出版/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入圍理由
最汙穢之地即是最清潔之地,在鄧觀傑筆下,廁所變成洞穴,變成自己的房間,變成家,現代生活收納排放的動力點,既文明又返祖,在那裏頭,知曉了孤獨的全貌,曾想跳糞坑自殺的阿媽如神祇一般漂浮在自由穴居者的記憶電影中。整部小說集猶如一個巨大家庭劇場,林語堂發明中文打字機這個典故帶出的臆想與對話,本來是想黏合四散的人物與情節,藉著說出來、寫出來、打出來,這世界就似乎有了條理,遺憾有了歸宿;最後,這能「深深地劈出一道深淵」卻同時「填補所有意識的縫隙」的機器,卻未必真能讓故事持續延續下去。「下面呢?」聽廢墟故事時要記得問這一句啊,「下面沒有了!」記憶、打字機與身體裡未被完整釋放的什麼,一起發出了難解的笑聲。
 
作者

鄧觀傑

馬來西亞人,畢業於台大中文系、政大中文所。

曾任《文訊》雜誌編輯,現為Youtuber團隊企畫、(不)自由寫作者。

作品曾獲印刻超新星文學獎、香港全球華文青年文學獎、馬來西亞花蹤文學新秀獎等。

《別送》

出版社:麥田出版/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入圍理由
對熟悉鍾文音豐富寫作歷程的讀者來說,《別送》必然是到目前為止最巔峰的作品,幾乎可以說是將其最傑出的寫作技法、長年關注主題、宗教思考與人生歷鍊,深刻地合鑄鍛造成堅不可摧,具有獨特個人印記的小說合金。即使並不熟悉鍾文音之前的寫作成績,而且或許會被這小說的厚度所震憾,但一旦展開閱讀,她如疾光電雷般的華美描述,一幕幕異域空間般,心理層面上忽大忽小的轉場換景,幾乎會讓人不知疲倦地,不知手中物理沉重般地,沉沉地耽溺其中,一頁一頁飛閱而過。但這真的是漫長的送別,不是對誰送別,而是在那裡兜來轉去的,捨棄與拾起的,必須一直對自己送別,這樣長長的呼求與書寫,最終幻化成了這本《別送》,鍾文音或許想藉此獲得救贖,但恐怕只是剛踏上旅途。
 
作者

鍾文音

淡江大傳系畢,曾赴紐約習畫。專職寫作,兼擅攝影,並以繪畫修身。

一個人周遊列國多年,曾參與台灣東華、愛荷華、聖塔菲、柏林、香港浸會大學等之國際作家駐校計畫。

曾獲中時、聯合、吳三連等國內重要文學獎。已出版多部旅記、散文、短篇與長篇小說。2011年出版台灣島嶼三部曲:《豔歌行》、《短歌行》、《傷歌行》。2020最新短篇小說集《溝》。

近年長居島內,筆耕「異鄉人」小說系列,此系列已出版2018《想你到大海》、《別送》。

《魔神仔:被牽走的巨人》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入圍理由
在最通俗的文類裡,寫最嚴肅的議題,這是近年台灣許多類型小說家的趨勢。其中代表之一,自然是以「妖怪」、「推理」聞名的瀟湘神。《魔神仔》便是在這樣的延長線上,所創作出的新作。透過人物之間的推理對詰,《魔神仔》雄辯地展開了小說家對「國族認同」的肯認與反思。在妖怪文化被視為近年本土浪潮的「內容源頭」,因而能成為「國族的喻體」時,《魔神仔》更進一步,透過小說提出「文化大於國界」的思索。妖怪始於人心,妖怪的作祟範圍,自然也就隨著人群的交融流動,而有漫溢出國界之外的可能——甚或不是「可能」,而是「必然」吧。在夯實台灣本土內容的風潮下,《魔神仔》將注意力放到了「島內的異質性、島與島之間的意外連結」,確實有足堪玩味的微言大義。
 
作者

瀟湘神

小說家,著有小說《臺北城裡妖魔跋扈》、《帝國大學赤雨騷亂》、《金魅殺人魔術》、《都市傳說冒險團》,散文《殖民地之旅》,合著小說接龍《華麗島軼聞:鍵》、《筷:怪談競演奇物語》。

關心文化資產、原住民、臺灣民俗等議題,現為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成員,參與《唯妖論》、《尋妖誌》、《臺灣妖怪學就醬》等創作計畫。

《合作媒體》

《合作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