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第15屆台北國際書展大獎 非小說獎

非小說獎評審團隊,由左至右:李雪莉、李明璁、吳洛纓、杜祖業、李取中。

評審介紹

召集人
李明璁(社會學家、作家)

評審
杜祖業(康泰納仕集團編輯與商業顧問、資深媒體人、流行文化觀察家)
李雪莉(非營利媒體《報導者》總編輯、台大新聞所兼任助理教授)
李取中(《大誌雜誌》、《The Affairs 週刊編集》總編輯)
吳洛纓(資深編劇導演、中華編劇學會理事長,台大、北藝大兼任助理教授)

總評:

即便大疫之年,百業皆受影響,台灣出版的文化氣勢卻未退縮,總能繼續自由呼吸、多元伸展。這股沛然莫之能禦的能量,在非小說類作品的眾聲喧嘩裡特別顯著。今年入圍的十本書,無論從文體類型、主題內容、表現形式甚至設計構成來看,都足以構成一幅百花齊放的豐盛景觀,不僅體現時代感,也交織各種思想意念。大致來說,可以用五條軸線歸納出今年入圍的作品趨向:
一、非虛構報導評論:如記者深入跨國現場、探討全球假新聞問題的《真相製造》,和檢察官現身說法、反思台灣檢警與媒體共犯結構現象的《扭曲的正義》。
二、自然與人文的跨域紀實探索:如作家參與遠征世界第二高峰K2的《神在的地方》,和藝術家深入部落山林進行「隘勇線」史跡踏查的《拉流斗霸》。
三、對台灣文化史的再發掘:如使用大數據和詞頻分析新方法,選出台語片上百個關鍵詞進行百科式評介的《台語片的魔力》,與向電影手繪海報國寶匠師陳子福致敬的《繪聲繪影一時代》。
四、風格強烈的圖像表現與裝幀設計:如活力四射、令人驚異的圖文創作《動物腥球圖鑑》,和精緻優雅呈現日治台灣文藝現代性的史料彙編《共時的星叢》。
五、來自香港的深化思考與行動:如現居台灣的香港詩人廖偉棠以《玫瑰是沒有理由的開放》,廣博評介百年來經典詩人作品,以及去年台北國際書展首獎得主韓麗珠,以《半蝕》持續關照香港變局中的個體心靈處境。

《動物腥球圖鑑》

出版社: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得獎理由

在全球疫情嚴重的2021年三月,一本奇書橫空出世,來自彰化人口最少的二水鄉,一位年輕女生插畫家的圖文創作。書中滿滿繽紛鮮豔的動物交配插畫,童趣可愛卻又令人臉紅心跳,搭配豐富有趣的動物生態知識,忍不住讓人一頁接一頁翻閱、驚呼、大笑。既是動物情色圖鑑、亦是科普教育繪本,挑戰了出版尺度,也拓展了閱讀界限。就像六百多年前在歐洲瘟疫最嚴重的時刻,薄伽丘寫出了《十日談》,收錄了一百個諷刺挖苦、誨淫敗德的小故事。一種離經叛道在黑死陰影中,透出了奇異的自然人性與生命暖光、也給予被壓抑的弱者些許解放的想像。「小高潮色計事務所」不說教地談性說愛,尊重多元、鼓吹平等,這本書無疑是當下辛苦活在自由台灣、卻活力奔放的年輕創作者,奇幻又懇切的努力寫照。

作者

小高潮色計事務所

彰化二水人,主理人色長。

2018年從澳洲打工度假結束後,返鄉成立設計工作室,提供保證高潮的一條龍設計服務,同時也環島擺攤和參展,販售獨立製作的刊物和療慾身腥靈的腥品!

創作主題以旅行、動物、情慾為主,持續透過插畫去分享談性是很自然的事!

(目前因為疫情,無法繼續前往加拿大打工,所以繼續以插畫維生!)

[ 獨立出版刊物 ]
いく! いく! なおしま(高潮了!直島)、いく! いく! 沒有犬之島、動物腥球小百科

《神在的地方:一個與雪同行的夏天》

出版社:新經典圖文傳播有限公司

得獎理由

如果說一本書的存在有它的共時性,在與疫病共存的時代裡,我們的確需要這樣的一本書,一種攀登 K2 的方式。文字就像是一道道的光,有些光往後探照著我們走過卻未被關照到的角落;有些光則往前探照摸索著未來道路的可能,而黑暗一直都在。K2 就是那巨大的黑暗。對絕大多數的人來說,我們終極一生只能透過書寫者的文字去逼近它,《神在的地方》作者陳德政在那個「與雪同行的夏天」裡嘗試用過往的文本、用溫煦的日常、用探險家的視角、用冷冽的想像、用自己的身體感官去逼近那黑色巨大的山體,若說書寫者的文字高度即是我們攀爬的高度,這本書帶著我們緩步進入了 8200 公尺高的海拔山域,那最接近神所在的地方。在這一趟看似未竟的冒險之旅裡,卻成功地召喚了過往生活中那一切微小而美好的事物。

作者

陳德政

陳德政,1978年生於台南。

90年代養成的都會青年,從小透過廣播與電視對西洋流行文化耳濡目染,鍾情於搖滾樂、藝文電影和美國文學,也勾勒出他青年時代的軌跡。

三十五歲那年在朋友吆喝下開始登山,漸漸喚醒另一個自己,一個更貼近身體、面對世界更從容的自己,也學習在城市與自然間維持平衡。這些年在DJ與文字工作的空閒,已探訪七十餘座台灣百岳。

2019年加入K2台灣遠征隊,人生翻過一頁,回國後寫下這一本書。

《真相製造:從聖戰士媽媽、極權政府、網軍教練、境外勢力、打假部隊、內容農場主人到政府小編 》

出版社:春山出版有限公司

得獎理由

在一個對抗假新聞、亟需數位素養的年代,《真相製造》一書有很大的企圖。作者劉致昕從2016年開始關注席捲全球的假新聞、資訊戰商人、政黨政客側翼組織挾著社交平台展開的認知作戰,五年間,跨越八國,完成此書,以台灣為基底,世界為座標,寫出一本世界各國都在探索的新生議題。過往這類書籍都是外國人的場域,台灣必須仰賴外媒的分析視角,但在這個新生領域,一位台灣的記者卻帶著對世界變貌的好奇,關注一般人面對虛假訊息的無助與無慮,不斷追索,透過寬廣的知識與深度的調查,長年勤耕,讓《真相製造》的場景超越台灣一時一地的格局,盡力呈現現象的全貌,並提供讀者辨識種種資訊陷阱的方法,揭露這時代的真相製造術。

林彥廷攝影
作者

劉致昕

台南人。政大外交學系畢。寫字跟開咖啡店的人,試著在兩件刻苦的浪漫中完成一些實際的事。

曾任《商業周刊》記者、《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駐台助理記者,現為《報導者》副總編輯。

曾獲獎項:金鼎獎、卓越新聞獎、人權新聞獎、亞洲出版協會大獎、吳舜文新聞獎。

《台語片的魔力:從故事、明星、導演到類型與行銷的電影關鍵詞》

出版社:游擊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入圍理由

閱讀的美好不外乎碰觸人的情感、召喚記憶或激發想像,本書雖是嚴謹的學術研究而來,但筆法飽含分享的心意,那些似曾相識的詞語,一一還原到台語片史的脈絡下,不斷挑起當代讀者對台語片世界的興趣。台語片的膠卷多數亡佚,要如何讓人在這樣的條件下,深入了解這些影片與常民生活的關係並非易事。作者運用更親近時代的「關鍵詞」書寫,將與大眾疏離隔絕數十載的「台語片」文化,帶入當代的閱讀視野中。資料搜集和歸納的完整性,使得這些關鍵詞的選擇撇除大數據的包袱,甚至讓人驚喜,在意義之內,又延伸到影像內容之外。用「貌離神和」的110個詞條做跳躍性串連,強化閱讀的互動性,不侷限在線性模式。詞條書寫可能產生的破碎,也因此被適度地鑲補了。

作者

林奎章

1979年生,宜蘭人,從小在台中長大。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學士、台灣大學戲劇學研究所碩士,並修畢政治大學公企中心「圖書館專業人員進修學士學分班」。

現任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約聘規劃師。曾服務於宜蘭縣政府文化局、統一蘭陽藝文股份有限公司等,承辦第49屆金馬在宜蘭、第35屆金穗獎暨短片輔導金成果展宜蘭巡迴、電影《大稻埕》傳藝中心行銷活動等。

研究所時期恰逢2005華語電影百年及2006台語片五十年,在各大活動中接觸到台語片,由此與這獨特的本土作品群結緣,完成碩士論文《尋找台語片的類型與作者:從產業到文本》(2008)。

《扭曲的正義:檢察官面對的殘酷真相,走向崩潰的檢警與媒體》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入圍理由

扭曲的正義從一位擔任三年九個月的檢察官視角,細數司法實踐過程中的資源匱乏、體制僵化甚至是媒體亂象。作者立於這些新聞案件的風暴核心,除了強化內容的可信度,更引導讀者釐清在盤根錯節的案件背後,檢警體系與新聞媒體正面對什麼樣的缺漏過失,以及在通往改革的路上,有多少問題阻礙「透過程序正義而發現的實體正義」。如此掀開大幕式的揭露,使得本書超越週刊「秘聞」的層次,敘事行文簡白流暢,不只批判許多人嚮往的司法正義,也具體而微地指出問題所在,承認問題就是改變的開始。作者作為基層檢察官即便對自己曾追求的理念感到幻滅,依然秉著良善的初衷書寫,意圖發揮文字的影響力,其直面正義的勇氣如星火,點燃讀者心中遺忘許久的社會關懷。讀者不再能止於看熱鬧的心情,必須承認自己就在這座搖搖欲墜的社會舞台,再不改變就來不及了。

作者

吳忻穎

前澎湖、新北地檢署檢察官,有刑事偵查、公訴與執行實務經驗,曾參與司法改革,並長期於媒體投書針砭司法時事與檢警體系,堅持以程序正義的方式尋找實體正義,並勇於面對、偵辦體系中的問題案件。因在檢察體系裡目睹過多怪現狀,於2019年離職,遠赴德國進修。

《拉流斗霸:尋找大豹社事件隘勇線與餘族》

出版社: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入圍理由

本書看起來有點望之儼然,但我衷心期盼每位愛登山又愛讀歷史的讀者能有機會翻開它,這扇門後的世界出乎意料的精采!特別若你爬過三峽、桃園、烏來一帶的山,本書絕對有醍醐灌頂之效!台灣似乎面積不大,但深入歷史與自然脈絡,卻可爬梳出巨量的資訊。藝術創作者高俊宏花了5年200次實地田調,聚焦在三峽大豹社事件,追尋一個泰雅族滅絕的故事。放在大歷史圖譜上,這是如何微小的一粒砂,但藉由作者生動流暢的筆,既像是好看的健行筆記,又有歷史故事娓娓道來,完全沒有枯燥乏味的文獻感。台灣山林路徑大多是原民生活、日本討乏生蕃與榨取林木資源等等而重疊而成,瞭解這些路是怎麼走出來的,就等於在讀一部台灣近代史。

楊婕妤攝影
作者

高俊宏

藝術創作、論述者。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兼任助理教授。1995年起舉辦過多次國內外個展、聯展,並於香港、英國、法國等地駐村。著有《Bubble Love》、《家計畫》、《公路計畫》、2016年非文學類暨年度最佳圖書獎「群島藝術三面鏡」系列(《諸眾:東亞藝術佔領行動》、《小說:台籍日本兵張正光與我》、《陀螺:創作與讓生》)等書。高俊宏這幾年的藝術實踐,從東亞藝術行動者的考察、《廢墟影像晶體計畫》、北台灣衛星城鎮地帶的拍攝作品《博愛》、關於近代台灣山林的《橫斷記》,到《大豹》影像計畫和《拉流斗霸》(Llyung Topa),其作品關注議題圍繞著歷史與諸眾、空間與生命政治。

《共時的星叢》

出版社:原點出版社

入圍理由

時代如進擊的巨人。在 2020 年,我們可以無時差地看到瘟疫的全球性蔓延,看到元宇宙的現實與虛幻。在 1929 年,當德國的齊柏林巨型飛船 LZ 127 飛掠東京上空繞行地球時,一個魔幻又超現實的機械時代到來,但在台灣彼時,我們是否曾與世界的網絡連動,在那股現代性的時代浪潮中奔逐成為「共時的星叢」一員?繼《日曜日式散步者——風車詩社及其時代》,本書再次以風車詩社為連結起點,邀請學者撰述台灣在現代性的推波下如何經由文學、音樂、美術、攝影、舞蹈等領域與世界共振並實踐在地的可能。書中同時收錄「共時的星叢:風車詩社及跨界域藝術時代」的展覽內容,透過完整的脈絡書寫、豐富精美的作品圖錄及史料影像,引領我們重新見證一個前衛又深具獨特個性的「台製現代」。

作者

陳允元

1981年生於台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日治時期台灣文學、台灣現代詩、戰前東亞現代主義文學等。著有詩集《孔雀獸》,並有合著《百年降生:1900-2000台灣文學故事》、合編《日曜日式散步者:風車詩社及其時代》、《文豪曾經來過:佐藤春夫與百年前的台灣》。

作者

黃亞歷

台灣獨立製片工作者,關注於影像、聲音的聯繫與延伸性。近年來投身於製作台灣早期相關主題之紀錄片,希望透過歷史的梳理和檢視,探索紀錄片真實的詮釋可能,並反思台灣與亞洲、世界之間的關係。首部紀錄長片為《日曜日式散步者》。

《繪聲繪影一時代:陳子福的手繪電影海報》

出版社: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入圍理由

一位並非美術科班出身的自學匠人,憑藉勤奮努力與細膩琢磨,一筆一畫、質樸卻也華麗地勾勒出一甲子的台灣電影史,終能獲得第43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特別獎的殊榮。本書鉅細靡遺地紀錄、彙編、評論了這位國寶匠師陳子福的手繪電影海報。234幅精美海報躍然紙上,雖然僅是其畢生繪製過近五千幅的一小部分,卻足以令我們窺見大師技藝風格的轉進、乃至台灣電影類型主題的多元創新,與影史的光影流變、歡喜哀愁。隨著2022年一月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正式開館,本書不僅呈現了該中心對本土史料再挖掘的用心,更是對電影產業中過往較不被重視之幕後匠師的再次致敬。他們一生灌注的職人魂,豐富了島國庶民文化的集體記憶。

海報繪圖

陳子福

1926年出生於台北西門町。中學時加入日本海軍志願兵,1944年搭乘軍艦護國丸赴日途中,遇美軍攻擊而沉船,倖免於難。戰後回台,輾轉投身於手繪電影海報志業。台語片興盛時期,最高紀錄一個月畫就四十多幅,1994年完成《金色豪門》後封筆。一生繪成近五千幅作品,被譽為台灣手繪電影海報宗師,2006年獲第四十三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特別獎。

撰文

黃翰荻

作家暨藝評家。台北艋舺人。曾於報章雜誌執筆藝術專欄多年。著有《干儛集》、《止舞草》、《翰荻草》、《台灣攝影隅照》與《人雉》等,並有多本譯著。目前生活於花蓮。

撰文

林欣誼

文字工作者。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曾任報社文化記者。著有《老雜時代:看見台灣老雜貨店的人情、風土與物產》(曾國祥攝影)等。曾獲Openbook「美好生活書」獎。

撰文

陳雅雯

文化工作者。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碩士論文為《陳子福電影海報研究》,英國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人文與文化研究博士,研究領域為十九世紀視覺文化與早期電影。現居瑞士,任職博物館,從事教育推廣、藝文導覽等。

《玫瑰是沒有理由的開放--走近現代詩的40條小徑》

出版社:新經典圖文傳播有限公司

入圍理由

雖說新詩在IG時代意外找到了一條生路,在年輕族群間開花結果,但現代詩這條路從來不是好走的康莊大道,崎嶇、多霧讓人走著走著就迷路了,詩人廖偉棠試圖打造一個App讓讀者按圖索驥,共有40條路徑去認識現代詩。現代詩向來晦澀難懂,但透過作者的眼去欣賞,忽然間霧氣散了、路徑平了,原來詩要這樣欣賞品味,果然好的導遊帶你上天堂,只是以前大家沒碰到像廖偉棠這麼棒的導遊!本書不僅是指南,本身所選的詩,與賞析介紹合起來美味無比,跟對導遊走這趟現代詩之旅保証不虛此行,接下來有更多更多絕美、隱密的路徑等待你去探索。別被它”言情小說”感的封面給騙了,這本解開超大謎團的書,像是鑰匙般珍貴不可或缺!

作者

廖偉棠

香港詩人、作家、攝影家,現居台灣。曾獲香港文學雙年獎,台灣中國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等,香港藝術發展獎2012年度最佳藝術家(文學)。   

曾出版詩集《一切閃耀都不會熄滅:廖偉棠2017-2019詩選》、《和幽靈一起的香港漫遊》、《八尺雪意》、《半簿鬼語》、《櫻桃與金剛》等十餘種,小說集《十八條小巷的戰爭遊戲》;散文集《衣錦夜行》和《有情枝》;攝影集《巴黎無題劇照》、《尋找倉央嘉措》、《微暗行星》;評論集《異托邦指南》系列等。

《半蝕》

出版社:衛城出版/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入圍理由

這是一位書寫者,在一個逐日沈入深淵的黑暗城市裡,嘗試著劃下一束光亮的大膽嘗試。如果說韓麗珠的《黑日》急切書寫著2019年香港反修例運動初始,危城裡的暴力驚恐經驗,繼《黑日》後的《半蝕》,則是她以雙重切面,梳理著港版國安法落地與新冠疫情對危城帶來更深層的質變。她試圖把一個港人每日的生活處境帶給外頭的世界,幫助圍城外的讀者理解,鎮日生活在不斷被瓦解的城市、被力量粗殘改寫的現實、被擴大的實體監控和數位極權、思想和言語被檢控的環境下,倖存下來的人要如何面對難以名狀的懼怕和絕望。她以文字和記憶抵禦遺忘,直面恐怖,試圖超克,這個書寫帶著無比勇氣和溫暖。

Jeffy Lau攝影
作者

韓麗珠

韓麗珠是香港當代重要小說家。2018年香港藝術發展局頒「2018藝術家年獎」得主。她的小說帶有超現實主義色彩,行文往往安靜透徹,以文學凝視超越表象的真實,在華文世界擁有跨越區域疆界的讀者。

已出版的作品有:中短篇小說集《輸水管森林》、《寧靜的獸》、《風箏家族》、《雙城辭典》(與謝曉虹合著)、《失去洞穴》,長篇小說《灰花》、《縫身》、《離心帶》、《空臉》,與散文集《回家》。

其中,《灰花》獲2009年《亞洲週刊》年度十大中文小說獎、第三屆紅樓夢獎專家推薦獎。《風箏家族》獲台灣2008年開卷好書獎中文創作獎、2008年《亞洲週刊》年度十大中文小說獎,《寧靜的獸》第八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小說組推薦獎。 2020年出版《黑日》。

《合作媒體》

《合作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