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獎

《脊椎之軸》

出版單位:夏宇 - 不在場工作室

設計概念:
作者夏宇於2009年徒步旅行,走完1600公里由法國中部到西班牙北部的「聖雅各之路」。為了完成一種「重生的儀式」,到達後燒掉衣物以及幾百個沿路記下的句子。之後十年,經過沈澱,她默寫燒掉的句子,一邊創作,完成33首詩《脊椎之軸》。

兩千個漢字用鉛與高溫的火鑄成,擦上油墨,蓋在紙上,然後製版,用打凸的方式,在紙上壓出詩句。後記八頁字數多閱讀不易,則以超薄紙張印上油墨,字字對照,「翻譯」文本,右側一條隱約的撕線,讀完撕下薄紙,即完成一本沒有油墨只有痕跡的詩集。打凸的字會因為空氣水分的滲透侵蝕慢慢磨平,一二十年後會不會整個消失?

設計師

夏宇

戲劇系畢業,詩人、10本詩集作者、書籍設計者、獨立出版者、流行音樂歌詞作者。自行設計出版的《粉紅色噪音》、《這隻斑馬/那隻斑馬》、《詩六十首》等等。近年亦有裝置作品發表。

設計師

洪伊奇

自由工作者,書籍製作者,與夏宇合作十餘年,共同設計詩集,兼印務,深諳書籍印刷各式各樣繁複工序以及流程。亦獨立設計各種書冊展覽目錄海報日曆等。

銀獎

《剪花活:剪紙合作社-台灣剪紙的實驗田野》

出版單位:吳耿禎

設計概念:
「剪紙合作社計畫」自2016年啓動,計畫發起者吳耿禎與臺南鹽份地帶20位婦女及其家庭為核心成員,以剪紙創作為基礎形式,透過持續工作坊,與不同社群交流,例如邀請偏鄉學校家庭參與 ; 將剪紙展示於公共空間 ; 以臺語詩文紀錄 ; 新創地方節氣食譜 ; 身體展演……等,試圖建立屬於臺灣的在地性剪紙田野。

剪紙,在野而樸素的民間之藝,紀錄著地方文化生活。

剪紙合作社成員,探訪地方職人們,鏈結著自然產業的生態與人,以紙尋根,以剪敘述,呈現太平洋邊陲小島 ― 臺灣,豐沛的山海市井。

此書收錄三年以來的完整紀錄。以檔案式細細整理出圖像作品和文字,發散灣剪紙曾在臺南鹽份地帶的溫柔光芒。

設計師

郭一樵

郭一樵,南人。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系畢業,曾獲國家獎學金於德國柏林藝術大學進修。曾任Five Metal Shop 創始成員之一,協助灣傳統傳業透過企劃與設計進行轉型。並連續三年發起「五金行日曆」計畫,轉化農業時代日曆的視覺語言,讓一天撕一張的日曆重新進入當代人的生活之中。 2019 年成立獨立工作室@kuoihp,專注尋找圖像的可能性,並期許圖像語言、視覺溝通以及文字,得以在不同專案的前後文中,被完整且適切的帶入。

銅獎

《百代之過客》

出版單位:飛柏創意股份有限公司

設計概念:
《百代之過客》是一本以時序為架構的書畫。古人依據花信端倪花開落、依靠雁字何時歸來寄相思等「感官」模式過生活,是必須保存的感性瑰寶。相傳舊時民智未開,面對莫測的自然現象,「求安之心」促成神農氏訂定節氣曆法,並於傳承中豐富了一層又一層的內涵,在此書中的註腳內容包含與各節氣相關的神話故事、風土民情、歷史、漢字美學、自然現象、時令、農作時序等市井小民的生活智慧。 畫中的生物源自於各節氣提及的典故而選定,例如立春逞兇的年獸、秋分月兔搗藥等,一個節氣僅有短短十五天,卻擁有藉由時間的推移而累積的豐厚文化,因此「畫中有畫」的形式應運而生,註腳也藉由紙材特性,達到圖文得以各自賞析的目的。

設計師

陳冠儒

因為恐血放棄獸醫系、踏入工業設計系的偽青年,學無致用,目前白天為CMF設計師,晚上則為圖文創作者。為了研究所時期的夢想,累積近三年的時間考察文獻,並於奔三時期毅然決然辭職,進行為期一年此書的圖像創作、文獻彙整、內文撰寫與書籍設計,希望為文化盡一份傳承心力,方不辜負研究所所學;於2020年初,於南美術館首次展出書籍同名的創作原畫。

榮譽獎

《無蜜的蜂群》

出版單位:啟明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設計概念:
宋尚緯《無蜜的蜂群》直指現代社會的問題,和這一代年輕人的困境,透過描繪私人化的經驗,勾勒出整個當代時空背景的氣氛與構成。封面圖像以書名出發,以無機、幾何、當代又復古的圖像,選擇有距離地觀看,同時又試圖靠近詩集的主題。印刷則以特別色疊印,刻意讓顏色交疊產生另一種顏色,隱喻詩集裡談論的曖昧又複雜的現代人。

設計師

吳睿哲

圖像創作者。畢業於英國皇家藝術學院視覺傳達研究所,主修插畫。曾入選波隆納插畫展、葡萄牙Ilustrarte插畫雙年展。出版作品《Le Défilé》(獨立出版,2019)、《伊薩卡島》(啟明,2020)與《A Horse, A Boat and An Apple Tree》(Stolen Books,2020)。

設計師

張家榕

平面設計工作者,現居臺北。業務範疇包含內頁編排、書籍裝幀、印刷、展覽主視覺、品牌形象等平面設計相關事務。

榮譽獎

《全球城市玩色計劃台北站》

出版單位:滴鴞實業有限公司

設計概念:
本書設計概念為了呈現有點熟悉,卻又不近相似的北,我們將Pantone北城市三原色、藝術創作、生活場域三個元素所形塑的當代生活感,加以運用與編排。

首先,在藝術家的個人頁上,放入藝術家想對北說的一句話及所在區域、日期、天氣等,用以傳達藝術家對於北生活如何滲入他們的創作與情感。此外,在急促的當代生活中,我們時常處在瑣碎的時間裡閱讀片面化的文句。

因此本書運用文字藝術家的作品,以碎片式的、標語式的字句,去佐以其餘十位藝術家的作品,疊合當代的閱讀方式。而透過文字直白的、感性的指涉,進而去召喚出各類藝術形式的內在精神性,讓圖像與文字強烈的互相加權,也幅射出更獨特與具當代底藴的北。

設計師

李致聞

李致聞 Fritz Lee 1975 北人。 中原大學商業設計所畢業,視覺設計師。 曾任職於台北當代藝術館展覽設計,采泥藝術視覺藝術總監。作品主要範圍為展覽視覺設計、書籍裝幀;其他設計領域含括海報文宣、商品設計、CIS視覺規劃等。曾參與金曲獎包裝設計亦與台北電影節執行單位合作過。「書幀設計」 2010 台北當代藝術館-超潮攝影家—大衛.拉夏培爾、2016 采泥藝術—空境.李光裕 2015采泥藝術—石間秀痕·鄧卜君、2011台北當代藝術館—不確定的真相.李暉等。

榮譽獎

《大海的一天》

出版單位: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設計概念:
本書是作者徐至宏在蘭嶼、馬祖、基隆三地傍海而居,每日以肉眼觀察、照相記錄海洋千變萬化的日常景緻後,用沉穩、柔和、內斂的色澤與筆觸,細緻描繪豐富多層次的海景與地景。封面主視覺為徐至宏繪畫馬祖東莒島所見,海天一色的日落時分。由最上方光線斑斕、奇幻感十足的粉藕色天空,點綴雲朵,向下轉暗勾勒出微微沾染霞光的海面波紋,用傍晚魔幻時刻向海致意。主畫周邊的白底如簡約畫框,纖細手寫字樣的書名略帶童趣,也象徵面對大海之美時人類如何返璞歸真,同時謙卑地感到對大自然的崇敬之意。

設計師

林育鋒

花蓮人,184公分處女座O型,育有一貓一狗,今年36歲,高中直排輪社,有時候會自言自語,沒有什麼特別的才藝,最近的興趣是收集撲克牌和吸收偏門假說的地球歷史,中秋節疑似看到幽浮,超愛吃烤甜不辣,衣櫃裡沒有一件紅色衣服,覺得客觀美感是存在的,持續挑戰大眾美學,現任職於大塊文化美術編輯,希望未來能擁有一間麵包店的退休生活。

設計師

徐至宏(HOM)

HOM,中豐原人,喜歡畫圖,喜歡跑步、運動。小時候的夢想是當漫畫家,喜歡在課本上亂塗鴉,大學開始正式接觸藝術的廣大,畢業後回到中接稿畫圖,現為自由插畫家,為報章雜誌書籍繪製插圖,未來希望能夠繼續從事自己最喜歡的工作,也繼續尋找生活中的熱血事物。著作:《安靜的時間》、《日常藍調》、《跟它去流浪》(凌速文化)。

榮譽獎

《在地 real local:北投・天母》

出版單位:編集者新聞社股份有限公司

設計概念:
本書為作者吳思瑤所召集出版,目的在於為北投天母地區出版一本生活文化誌,亦是這本《在地 real local:北投・天母》的由來。

吳思瑤曾提到,北投具備少有的地方特色,自然資源、農物產、溫泉、歷史、文化,讓北投形塑出有別於臺北都會風格的在地風貌,它更是臺灣公民社會最為強韌堅實的社區之一。而緊鄰的天母,卻又是充滿異國情調的區域,從美軍駐軍時期的歷史紋理,到美國、日本學校聚集而發展成臺北國際化密度最高的社區,天母的地方風情一向獨樹一幟,形象鮮明。編輯製作這本書籍的過程,同時是讓他對於北投天母再認識的一次機會。

為北投天母出版一本書,不只能夠記錄作者吳思瑤在地服務15年來接觸各類豐富的人事物,更期望能匯集更大更多的草根能量,建構地方知識體系,強化在地文化認同。

設計師

葉忠宜

葉忠宜,日本京都造形藝術大學研究所畢業。卵形 oval-graphic 平面設計工作室負責人。統籌製作華文圈首本 Typography 設計專業雜誌《字誌》,並與出版社共同策劃設計教育書系《Zeitgeist》。作品曾入選布魯諾國際雙年展、莫斯科國際平面設計雙年展金峰獎、及多次入選 Tokyo TDC。

設計師

賴婉靖

賴婉靖,灣平面設計師,畢業於北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系。大學主修3D動畫設計,畢業後專注於雜誌、書刊類的版面規劃設計與品牌識別設計。其作品曾獲日本Good Design Award Best 100、灣金鼎獎、灣金點設計獎等。

榮譽獎

《藍色潮間帶》

出版單位:葉馨文

設計概念:
《藍色潮間帶》由Yashin擔綱繪者與書籍設計,以風琴頁的裝幀方式延展圖像的張力。並透過黑紙上銀墨的現代印刷方式,仿擬傳統凹版版畫工法的細緻筆觸,以凸顯故事中細膩的情感。

設計師

葉馨文

葉馨文,筆名Yashin,插畫、漫畫、動態影像自由工作者,目前生活在北。她擅長用圖像語言述說故事,用細膩成熟的筆觸,描繪現實與虛構的交會點。Yashin的插畫作品細節豐富,極具畫面張力,常應用在活動主視覺、書籍封面、品牌形象。曾獲得義大利波隆納插畫獎、美國3×3插畫獎、日本ASIAGRAPH、中國Hiii插畫獎,並於法國、義大利、上海、日本、灣等地展出,作品也曾選為華盛頓郵報網路文章插畫。Yashin的原創漫畫多以細膩情感為出發點,曾獲法國安古蘭數位漫畫獎。出版日常孤寂為主題的為科幻漫畫《藍色潮間帶Deeper Blue》,入圍2020波隆納插畫獎、法國安古蘭灣館推薦書單。

榮譽獎

《吳耿禎個展『篝火合歌』》

出版單位:尊彩藝術中心

設計概念:
本書取作者長幅作品局部作為封面,延伸至封底,書背以裱貼小段麻布、封面紙張則以低反光輕塗紙呈現書畫氛圍,並燙黑書名,蝴蝶頁則採用樸質卻又具質感的馬芬紙,內頁佈局於以一篇文章作為作品系列開頭,『故事新編』、『七個夜晚』系列刻意部分採取滿版,使其人物生動並具故事性;『平沙落雁』、『夢中人』則以詩文、書畫對照的方式,呈現一種敘述感。

設計師

劉銘維

視覺設計師,1981年生,畢業於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2011年正式成立『和設計』,和設計講究視覺的洗鍊感,簡單卻有著豐富的意念,希望從心出發的設計,觸動每個挑剔的靈魂,設計範疇包括書籍裝幀、網頁設計以及各大展覽活動之視覺設計。執行過關渡藝術節、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北美術獎、國家文藝獎、關渡雙年展、新藝術獎、科技藝術節……等大型展覽視覺設計。

曾入選靳埭强設計獎、金蝶獎、金點設計獎、台灣視覺設計獎、APD 亞太設計年鑒、K.T.科藝獎等獎項,並受邀參加臺北世界設計大展「潮間代」、2013貳零壹肆傑出華文漢字設計作品展、CO6台灣前衛展。

榮譽獎

《小說:雙城計畫》

出版單位:臺北市立美術館

設計概念:
展覽專輯是20年來西澳伯斯與臺北雙城之間藝術交流的縮影。書封書底的倒置,直指身處與南北半球的兩種文化與視角。打破書封書底的順序,本書的起始與結尾取決於讀者選擇的城市與角度。「小說」是藝術家以創作為文字來書寫歷史、土地與文化的篇章。

在書封設計上:第一眼我們將畫面中央的白色新地塊視為一座陌生、尚待探勘的新生島嶼;但從另一個角度:若將由臺灣東北與澳洲西南海岸線的黑色海洋視為主體,這片海洋成為代表彼此無形連結的堅實土地。中間雙開的黑色頁承襲黑色海洋的意象,總結臺澳交流的相遇。藉由黑白相襯與前後閱讀的方式,本書將閱讀視角的決定權交予讀者,讓讀者可選擇黑或白的土地,以臺北或伯斯為起點開啟這段小說的旅程。

設計師

劉銘維

視覺設計師,1981年生,畢業於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2011年正式成立『和設計』,和設計講究視覺的洗鍊感,簡單卻有著豐富的意念,希望從心出發的設計,觸動每個挑剔的靈魂,設計範疇包括書籍裝幀、網頁設計以及各大展覽活動之視覺設計。執行過關渡藝術節、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北美術獎、國家文藝獎、關渡雙年展、新藝術獎、科技藝術節……等大型展覽視覺設計。

曾入選靳埭强設計獎、金蝶獎、金點設計獎、台灣視覺設計獎、APD 亞太設計年鑒、K.T.科藝獎等獎項,並受邀參加臺北世界設計大展「潮間代」、2013貳零壹肆傑出華文漢字設計作品展、CO6台灣前衛展。

榮譽獎

《夜長夢多》

出版單位:黑眼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單位:慢工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設計概念:
《夜長夢多》源於劇場,爾後又將其片段內容以展覽方式呈現,再一路走到漫畫形式出版,跨越了虛實與時空的集結。

封面設計概念上,以景美人權園區隨處可見的鐵蒺藜為元素,纏繞出受難者一生難以清醒的惡夢幻境。畫面中裁切一半的身體,另一半被置於未知,如染血紗布的紙包裏住創作者詮釋的思想禁錮之地。世上還存在著許多被束帶反綁的雙手,期待讀者打開書本,同時一刀剪去束縛(書體有套上黑色束線帶),讓自由意志在黎明之時以各種形式持續下去。

內頁排版整體較基本簡潔,不想太過花俏搶走漫畫焦點,從書名頁開始,希望延續封面氛圍,以強烈的紅、黑配色給予讀者第一視覺感受,接續的卷首詩則轉換為全白,作為漫畫開始前的呼吸轉換,再進入漫畫。

設計師

蕭羊希

灣視覺設計師,出生核四廠旁、貢寮,深受蛋洗核電黑道場面影響,水域保護區居民第四代,作品跨足設計與藝術領域之間,2017年成立隱山設計。

曾獲「藝術新秀」發表《大隱魍山》個展。近期為顧廣毅作品《祖母母親》視覺統籌,C-LAB《聲響藝術節:Diversonics》、《臺東藝穗節》、黑眼睛《夜長夢多》劇場、VR展覽及出版等主視覺設計。

設計師

吳怡葶

灣設計新生代,獨立接案中。2019 正副總統暨秘書長賀卡設計師。2017-2018 擔任雙十國慶視覺執行設計,與團隊入圍金點設計獎、獲金點標章,並入選Shopping Design Taiwan Best 100 年度設計。

榮譽獎

《烏龜與假音》

出版單位:朋 丁

設計概念:
藝術家畫作帶給人平靜、溫暖、又會令人會心一笑,讓人想一直看著作品的細節與作品相處一段時間。作者日常的生活點滴就是他作品中的靈光,我們希望封面安靜柔軟,引導讀者靜下心來,書衣就像一個容器,讀者去感受紙張的質地變化,去感受紋路的細節,當他們輕輕掀起封面時,看著透光的封面時心裡覺得溫軟,以這樣的情緒 掀開了簾幕,進入到藝術家的作品裡。製作上在封面上開了一個小窗雪烙紙會貼在書衣內,當書衣掀起來時會有透過的效果透過無色的畫作,引發讀者的好奇邀請進入藝術家的畫作之中。

設計師

霧室 彭禹瑞

霧室,彭禹瑞與黃瑞怡於2010年創立的設計工作室,擅長纖細設計語彙,觸發觀者的感官與記憶,以接近透明的距離、安靜卻不失存在感地存在著。手感是作品中經常流露的特色,將形而上的概念轉化成視覺的語彙,嘗試多種新型裝幀結構設計,如與光影的結合、特殊材質的結合等方式,突破設計僅以平面呈現的框架,讓觀者在閱讀的同時開啟的全新的體驗。

設計師

霧室 黃瑞怡

霧室,彭禹瑞與黃瑞怡於2010年創立的設計工作室,擅長纖細設計語彙,觸發觀者的感官與記憶,以接近透明的距離、安靜卻不失存在感地存在著。手感是作品中經常流露的特色,將形而上的概念轉化成視覺的語彙,嘗試多種新型裝幀結構設計,如與光影的結合、特殊材質的結合等方式,突破設計僅以平面呈現的框架,讓觀者在閱讀的同時開啟的全新的體驗。

榮譽獎

《聽聞頌缽:一心敲缽一心諦聽》

出版單位:維摩舍文教事業有限公司

設計概念:
一本書,就是一個缽;一聲,即是全部;空,容納所有。 

從銅片開始,製缽師以手工捶打,將來自大地的聲音,透過缽傳遞給你。封面銅片是聲音的初始;銅片背面,有曾文通老師親手寫的「心」。在菩薩寺寫了三千遍心,成為「寫心.藏心.安心」裝置藝術。邀請參加者拿著銅片,安放在菩薩寺各角落並給予祝福。銅片在自然環境裡經過風吹日曬雨淋,呈現時間的變化,彷彿記錄了銅器遙遠歷史中耐久的性質,每片色澤都不同,當中有不變的心。太陽,漣漪,蓮花,呼吸,地球,寂靜,留白打開書頁,看到逐漸擴大的銅片,象徵聲音的共振,也是水波的漣漪,滋養我們的太陽、地球、宇宙,寂靜的入口。認識缽,認識安心、自在的方法。

設計師

霧室 彭禹瑞

霧室,彭禹瑞與黃瑞怡於2010年創立的設計工作室,擅長纖細設計語彙,觸發觀者的感官與記憶,以接近透明的距離、安靜卻不失存在感地存在著。手感是作品中經常流露的特色,將形而上的概念轉化成視覺的語彙,嘗試多種新型裝幀結構設計,如與光影的結合、特殊材質的結合等方式,突破設計僅以平面呈現的框架,讓觀者在閱讀的同時開啟的全新的體驗。

設計師

霧室 黃瑞怡

霧室,彭禹瑞與黃瑞怡於2010年創立的設計工作室,擅長纖細設計語彙,觸發觀者的感官與記憶,以接近透明的距離、安靜卻不失存在感地存在著。手感是作品中經常流露的特色,將形而上的概念轉化成視覺的語彙,嘗試多種新型裝幀結構設計,如與光影的結合、特殊材質的結合等方式,突破設計僅以平面呈現的框架,讓觀者在閱讀的同時開啟的全新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