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簷下的交會

當社區關懷訪視員走進精神失序者的家

出版社:游擊文化

得獎理由:
長期以來,精神失序(mental disorder)的當事人既要承受內在的受苦狀態,也要面對外界的污名化。儘管「失序」的原因與樣態不能一概而論,卻經常同樣被視為「未爆彈」,也因此總要等到引爆時、等到失序者(甚至連同周遭的人)墜落時,我們才會聽見諸如「社會沒有接住他們」的慨歎。然而,是否真接得住?如何可能接住?《屋簷下的交會:當社區關懷訪視員走進精神失序者的家》正是要處理這重要卻難解的問題。擔任社區關懷訪視員的任依島以人文臨床取向為方法,嘗試將個案的「帶病生活」顯影,同時亦呈現了照顧者的心態、處境及訪視員的反身性思辨。透過他誠懇平實的書寫,我們將能更貼近精神失序者所在的「受苦現場」,也才有可能談何謂「接住」,甚或感同身受。

作者簡介

任依島

曾經擔任身心障礙機構教保員、自殺通報關懷訪視員及社區關懷訪視員。對人類廣袤與深邃如海洋的心理好奇,也對藍色星球上的萬物感興趣。持續以傾聽、健行、爬山、旅行及書寫,練習跟人類及土地連結。

女同志X務農X成家:泥地漬虹

出版社:大塊文化

得獎理由:
作者身為一名女同志,定居宜蘭冬山,做穡、做漬物,文字聚焦於同運、農務、兩代即離,以及身體自主權的爭取與女性情慾。作者體內養著一頭獸,曾經順應傳統,試圖規訓牠、馴服牠,但終究有一股勃勃然的動物本能蠢蠢欲動難以抑壓,及長,又藉著農務去喚醒牠、豢養牠、野放牠,轉化自己的都會身體成為山野間揮汗的農婦,宛如瓜果菜蔬透過鹽透過糖透過酒或是日曝與風乾,經過微生物菌的發酵改變屬性,成為了漬物。作者寫漬物信手拈來;寫愛彷彿微醺,寫哀感猶如一聲輕嘆;寫身體與慾望,內醞孩童未被成見遮掩的眼光、未鑿的天真,那種渾然天成,讓人遙想起今村昌平《日本昆蟲記》裡帶著原始生命力的女人。

作者簡介

陳怡如

出生新竹香山,現居宜蘭冬山,藉漬物與農事體察人生。

美茵河畔思索德國

從法蘭克福看見德意志的文明與哀愁

出版社:春山出版

得獎理由:
人如何「贏得他們所相信的更好的世界」──與其說此書思索法蘭克福何以是近當代最偉大的德國城市之一,對今日德國乃至全歐的影響,或更可說是藉由法蘭克福的文化脈流來思索:在複雜多義的正義前,歷史的命運與處境,「思想和行動」如何成為一座城市最值得傳承的心之遺產,以此澤被數代人,並成為作者慕之鑽研之書寫之以落實的「我選擇的家鄉」。本書從文學、大學、社會學、學運、革命世代、科學與醫學、正義等面向,如數家珍般,開闊且生動地呈現多位重量級德國思想者身影與體系核心,與立場殊異同代人、繼承者之間的齟齬;動盪時代,又如何面對、理解自身位置並做出(難斷是非的)選擇,或持守原則,證成典範、路標或悲劇。在關鍵此際的臺灣讀之,更添切身的聯想與嗟嘆。

作者簡介

蔡慶樺

一個有德意志靈魂的臺南人,政大政治學系博士。讀的是德國政治思想,但對德國文化、語言、政治、文學、社會議題都很著迷。曾派駐法蘭克福辦事處,現任職外交部。2018年獲得由香港外國記者會、香港記者協會及國際特赦組織香港分會聯合主辦之《人權新聞獎》文字及印刷組評論優異獎。

邊緣的自由人

一個歷史學者的抉擇

出版社:游擊文化

入圍理由:
以書寫異地他者為職的歷史學家寫自己總是讓人好奇,史家之眼將如何觀看自己與身處的時代。以父女書房夜話寫成的本書,記錄李永熾與臺灣一起受困、抵抗而終獲自由的一生,間雜他的學思歷程與家庭生活,讓人看到的不是廟堂裡不苟言笑的泥塑像,而是一個真誠深廣卻挑嘴難伺候的老教授。書名《邊緣的自由人》呈現作者既寂寥又驕傲的自我定位,至於研究與評價就交給閱讀者及後世研究者。

作者簡介

李永熾

1939年出生於臺中石岡。臺中一中、臺大歷史研究所畢業,曾赴東京大學大學院研究日本史,歸國後任教於臺大歷史系40餘年。長期致力於日本歷史、文化、社會等相關研究,亦翻譯多本日文重要著作。1980年代起,積極參與臺灣的社會運動暨政治改革運動。

李衣雲

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副教授。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所畢業,日本東京大學人文社會系研究科博士。著有《變形、象徵與符號化的系譜》、《讀漫畫》、《台湾における「日本」イメージの変化、1945-2003:「哈日(ハーリ)現象」の展開について》等作品。

余英時回憶錄

出版社:允晨文化

入圍理由:
余英時為當代最重要的華人歷史學者,在思想、治學與人格上均居有典範地位,多次為華人世界中的不公不義之事發聲。本書從李懷宇先生整理的訪談錄發展而來,既以訪談為基礎,則所務者並非一般塑造個人公共形象的自傳,而將重點放在呈現「七、八十年來我個人所經歷的世變」,人與時代的變遷緊密相合,互能註釋,並及於世界思潮的起落,以及現代中國的人文傳統如何在1949年之後向臺灣、香港、美國發展,成為臺港民主發展的思想資源之一,也豐富了西方的漢學研究。

作者簡介

余英時

1930年生,哈佛大學歷史學博士,曾師從國學大師錢穆和當代漢學泰斗楊聯陞。1974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歷任哈佛大學教授、香港新亞學院校長兼中文大學副校長、耶魯大學歷史講座教授。2001年自普林斯頓大學校聘講座教授榮退。2006年獲美國國會圖書館頒發有「人文諾貝爾獎」之稱的「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第一屆唐獎得主。

黑潮島航

一群海人的藍色曠野巡禮

出版社:大塊文化

入圍理由:
「潮是科學,黑是詩」,吳明益所謂的「詩意生態學」,正適用於理解這本他與張卉君等作者共筆、兼具科學精神與人文關懷的《黑潮島航:一群海人的藍色曠野巡禮》。一篇篇文學感性與生態知識濃度俱高的散文,不但如浪濤般延伸、連結到更多關於海洋的文學作品與科普書寫,也不時反映出創作者們對這趟壯遊、對人與海洋關係的思索。於是在「島航」行動之後,參與者們完成的不僅是以「海洋廢棄物及塑膠微粒」、「水下聲音及噪音」、「海水溶氧量」為檢測指標的一份「藍色國土勘查報告」,也是為海洋更好的未來而寫、試著喚起讀者對海洋之愛的一首詩。

作者簡介

吳明益

現任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作品譯為多國語言,屢獲國際獎項。

張卉君

現任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海上鯨豚解說員。

陳冠榮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解說員、蘇帆海洋文化藝術基金會的志工教練,現為東華大學兼任講師。

上不了的諾亞方舟

出版社:時報文化

入圍理由:
書分三輯,隱約藏著一條時間軸,童年紀事、青春騷動,乃至於職場與交友逐一登場。記憶雜花生樹,文字不枝不蔓,點到為止的抒情、節制的詮釋,其中又以小品最佳,短短篇幅裡,聚焦於畸零、微末,宛如吐司被裁掉的邊邊角角的事件,如以蝦子的長短大小丈量世界、自棺材店裡魚貫現身的學生,或市場裡看人宰殺老虎、江湖郎中一般的外婆……種種草根、庶民,未經修飾的市井況味,皆為日常風景,但透過作者的文字逼視,便有了荒誕與奇幻,帶來幽默和詩意,既寫活個人生命史,同時有八、九○年代港都的腥鹹海風迎面吹來。

作者簡介

騷夏

1978年出生於高雄,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畢。擷取《離騷》之「騷」與出生於「夏」之意,筆名騷夏。曾獲吳濁流文學奬、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全國大專生文學獎等。現居臺北,養貓兩隻一黑一橘,蘭科植物百多株。出版作品有詩集《瀕危動物》、《橘書》,散文集《上不了的諾亞方舟》。

百年追想曲

歌謠大王許石與他的時代

出版社:蔚藍文化

入圍理由:
我們以為閱讀是安靜的,但這本書讀著讀著就出現聲音了,可能是隨意哼起〈安平追想曲〉、〈南都之夜〉,或是看著每章最前面以臺語文呈現的日常段落,心裡就默默跟著唸出字來。《百年追想曲》看似是輕軟的歌謠史卻厚描了府城出身、東京留學、臺北發展的歌謠大王許石一生,更處理二戰後臺灣民間歌謠如何在有心者的蒐集、保全、傳唱下,從默默潛流終能等到山頭盡,溪水再度嘩然出前村。而書中大量彩圖更重現了日治後期到1980年代的美學與風土。

作者簡介

黃裕元

臺灣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職於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研究組,主要研究早期歌謠、流行歌曲,並進行臺灣本土唱片的典藏整理與研究。策畫發展「聲音的臺灣史」研究社群,經營「臺灣音聲一百年」網站。出版《臺灣阿歌歌—歌唱王國的心情點播》、《流風餘韻—唱片流行歌開臺史》、《歌唱王國的崛起》、《飄浪的曼波》等書。

朱英韶

成功大學臺文系所畢業,研究流行歌與社會,著有碩士論文〈禁淨出出:戰後查禁與淨化下流行歌曲的崎路〉。以文字維生。

天亮之前的戀愛

日治台灣小說風景

出版社:印刻文學

入圍理由:
本書為專欄結集,故每篇篇幅不長,在有限方寸內經營,最能看出作者的才力。賴香吟以小說以內省著稱,尤其能表現人的荒涼、情感的美與傷,作為讀者,她同樣也能深入讀出日治時期臺灣小說內外景觀扣縫的線索。光看目錄,好似平常的文學導覽書,實際上,導覽也分高下,更考驗導覽者能否抽取其他人看不到的線頭,帶我們走內繡金線的迷人小路;本書將翁鬧與太宰治、翁鬧與邱妙津並置來談,顯示賴香吟的獨到目光與領會,點醒了這張文學地圖內蘊的魔法。

作者簡介

賴香吟

臺南市人。曾任職誠品書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吳濁流文學獎、九歌年度小說獎、臺灣文學金典獎等。著有《文青之死》、《其後それから》、《史前生活》、《霧中風景》等書。

辶反田野

人類學異托邦故事集

出版社:左岸文化

入圍理由:
本書或更可視為「田野的田野」紀錄,觀察者亦是被觀察者─多位對於人類學田野定義的劇變深有體會的研究者,回「返」亦「反」詰不同於傳統田野的範疇、題材與碎形化工作過程同時,也呈現思考路徑、心態與技藝的不得不再發現與調整。雖非「正規」著述,本書仍極富人類學門核心啟發:形成提問、觀點、行動,積累知識的過程,無非耐心且開放地與時間、環境、對象,以及自己相處;進而發現、熟悉甚至創造多元的認識世界途徑,與他者和自身的異質共生,更指陳田野功課的當代意義與價值。

作者簡介

郭佩宜、呂欣怡、容邵武、方怡潔、羅素玫
李宜澤、邱韻芳、陳如珍、趙恩潔、蔡晏霖

作者群為臺灣青壯輩的人類學者,目前或任職於研究機構、或在大學教書。其中,郭佩宜等人於2009年成立了臺灣第一個學術共筆網站「芭樂人類學」,本書作者們也不定期在上面發表,在繁重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外,致力推廣人類學普及書寫,成為學術人與社會接軌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