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第17屆台北國際書展大獎 非小說獎
評審介紹
非小說獎 召集人
黃麗群(作家、《新活水》雜誌總編輯)
非小說獎 評審
蔡珠兒(作家)
馬世芳(廣播人、作家、電視主持人)
騷夏(詩人)
陳佩甄(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總評:
台北國際書展大獎非小說類的參賽作品覆蓋主題與文類範圍甚廣,每年競爭向來激烈,今年則格外強者輩出,本屆我們觀察到生態自然、知識普及、人文田野與詩集最為突出豐富,當代香港主題也佔一席之地,經過初複審,最終由39本作品進入決審。
決審作品無論是寫作技術與題材發展,均為一時之選,也都在各面向表現出不同文類的美學趨勢與新穎的議題切點,在此共識基礎上,評審團於決審階段進一步討論出幾點選書方向,首先我們注重「書」作為「書」的整體性,其中包括量體與內容密度相稱、編輯的概念與執行,製作與設計的完成度等;此外也著重引發好奇、撬動想像,「有個好問題」而未必是「有個好答案」的作品。最後,基於台北國際書展的特質,亦稍微將「推介給非漢語讀者」納入考慮,並以呈現「當代台灣人與出版產業所反映的情感與關照」為標準。
不過,即使評審團在以上原則頗有共識,各人美學取向與價值序列仍有差異,最終名單只能入選十本的情況下,不免得在綿密的投票過程中各退幾步,因而顧此失彼遺珠滿地。
總體而言,我們希望最終提出一張盡可能兼顧各層面代表性與閱讀樂趣的書單,但也因為這張書單的作品各擅勝場,難以相較,因此大獎討論過程非常拉鋸,每位評審在先前各種忍痛割愛後,可謂已退無可退⋯⋯最終合議的結果是,此次大獎得主的生命經歷、關切主題、創作風格或有不同,但共通之處在於它們都是「以一生換取的作品」,我們認為三位得主實至名歸,並再次感謝今年優秀的報名者:他們不僅讓此次評審經驗充實愉快,也為2023年的台灣出版現場,架構出視野開闊的閱讀風景。
2024第17屆台北國際書展大獎 非小說獎得獎名單
《殘骸書》
出版社:國家人權博物館、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身為陳列的資深讀者,讀這書的心情是少有的,我每每掙扎猶豫,不願也不忍翻開,但一看又不能自止,那是何等罕有的質地,沖淡蘊斂,蕭散溫厚,經由生命淬煉而成,滿佈磨礪之痕,卻發出幽微圓淨的光澤。
這是一本白色恐怖的痛史,陳列穿梭五十多年時空,凝視景美和綠島,不斷比對交錯,遠眺近察,冷靜摹寫政權暴力下,那荒謬錯亂的異度空間,野蠻陰暗恐怖,是活生生的地獄圖。
此書沒目錄,行文僅以符號分隔,形構看似支離,卻有喘息和思索的間隙,我看得很慢,常要暫停,以承受筆力的勁道。和陳列之前的作品相較,這書也多了兩百多個問號,是自我扣問,更是對國家政權,乃至人性的質疑詰問。
「怎麼可以這樣?這個國家怎麼了?國家存在的目的是什麼?」
面對往昔的冤屈苦難,我們慣性推給「時代之惡」,寬恕、諒解、療癒、走出來等等,成為轉型正義的陳腔濫調,未曾深刻暸解,釐清真相,就直奔結論,如果從來沒有走進去,怎麼能夠「走出來」呢?
《失敗者回憶錄(上下)》
出版社: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李怡回憶錄以「失敗者」為題,他自謂「一生所主張所推動的事情,社會總是朝相反趨向發展的,無論是閱讀,獨立思考,或民主自由,都如是。」斯言斯語,沈痛可知。
李怡出身左派陣營,曾經一片忠心愛國愛黨。後來他徹底拋棄愛國主義思想,並自謂唯有如此才能「恢復正常生活的能力,展現真正的我」。正因經歷痛切徹底的思想轉折,他對專制政治的洞見,經常醍醐灌頂。李怡憑他的經歷與見識,寫故事、寫人物、寫影響歷史的事件幕後,也寫自己的家庭和愛情,筆鋒行雲流水,引人入勝,絕無顧盼自戀的呶呶作態。香港「反送中」抗爭期間,這位年逾八旬的老人,始終堅定站在年輕人那一邊。
《失敗者回憶錄》畢竟來不及寫完——在人生最後一篇專欄,他呼籲我們莫忘香港抗爭的血淚:「強權可以壓制覺醒了的人的行為,但壓制不了這種覺醒。」容我們借用他引用的邱吉爾名言:「成功不是終結,失敗不是終結,唯有勇氣才是永恆。」——《失敗者回憶錄》是一部真正的勇者之書。
《台灣經濟四百年》
出版社:春山出版有限公司
這是跨度最長的臺灣經濟史,從荷治時期寫到當代,但簡潔曉暢,不是大塊頭的編年概述,而是以28個專題(或者小史)切入時空,巧妙穿插數據和史料,以經濟學的視野解讀臺灣。
荷治的鹿產貿易,清代的土牛溝,日治的土地調查、鐵路、糖業,國府來台後的通膨、美援,以至於供應鏈和台積電等,皆是作者畢生的研究成果,鈎隱抉微,每篇都有獨到的問題意識,例如二二八事件,就與1945年經濟管控,封倉引發米荒的情勢攸關。
此書是優秀科普,我對經濟全然外行,竟然也讀得津津有味。作者學養豐贍,卻不惜以大事小,深入淺出,不時以自身經驗巧譬善喻,文字帶有溫度。此外,此書也關注性別(尤其糖業和電子業等篇章),揭示經濟對女性生命和地位的影響,更讓我觸動有感。
《沒口之河》
出版社:春山出版有限公司
散文普遍被理解為「但凡識字就能寫」,技術上確實沒錯,然而門檻雖低,天花板卻特別高,不只是易學難精的問題,而是散文更接近人的立體轉印,轉印所指不是資訊與經歷如實,而是它格外屬於「先有活法才有寫法」的創造形式,且由於入門容易,風格多端,除了討論非常基礎的技術層面外,也有「其他人是否難以複製/難以重現」的判斷。「難以」的範圍大致包括幾種不同方向,例如語言的風格化,感性與認知的敏銳度,知識與議題領域,或者個體經驗的特殊性,只需滿足一兩個條件,都足以成立很好的作品。《沒口之河》圍繞黃瀚嶢投入知本溼地復育調查的過程,在文字鍛鍊、知識儲備、經驗呈現與詩意情感的收放,編織綿密,力道與比例極為刁鑽平衡(原因或可從作者的後記中一窺端倪),它同時跳脫一般讀者對抒情散文與生態寫作的不同想像,不在教條或倡議中戀棧於「義的停留」,也不透過私人經驗耽溺於自我投射的感性,是獨特地結合了寫作功力、個人情性、知識儲備、生命經驗等多重「難以」的非虛構傑作。
黃瀚嶢
臺大森林所畢,現為生態插畫與環境教育工作者,並擔任社區大學講師。曾獲時報文學獎小說組首獎。著有《霧林蛾書 觀霧蛾類解說手冊》(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2018),兒童繪本《圍籬上的小黑點》(小天下,2015);繪圖見於《通往世界的植物》(春山,2020)、《繪自然:博物畫裡的臺灣》(國立臺灣博物館,2019)與各類環境教育相關出版品;文章散見於《上下游副刊》、《生態臺灣》、《地味手帖》、《藝術認證》等。臉書專頁「斑光工作室」。
《橫斷臺灣:追尋臺灣高山植物地理起源》
出版社:春山出版有限公司
「臺灣是一座生物多樣性之島……一個小海島何以能被喻為創世紀裡的方舟,承載了成千上萬的物種?」從這個大哉問,我們一頭栽進游旨价親歷的群山之中,恍兮惚兮,寓目所極是上下幾百萬年的地殼板塊與洋流氣候變遷,是海拔上下幾千公尺千變萬化的動植物生態與地質水文,是大航海時代以來無數冒險者、獵人、博物學家踏查的路徑,每一頁都浸滿了好奇與驚喜。
植物和動物一樣會遷徙、演化,在漫長的歲月中一代代遠播異鄉,生根發芽。臺灣高山植物,便這樣默默保管著與全球最古老山地植被遙遠相連的記憶。游旨价親身前往遙遠的橫斷山探查,解讀這千古之謎,成就這本傑作。他不但是極用心的研究者,也是狂熱二字不足以形容的登山者,更是第一流的寫作者。《橫斷臺灣》從微觀寫到巨觀,從自然科學寫到人文歷史,野心極大,然而結構嚴整。走筆情感飽滿,亦皆言之有據,始終不忘學術研究本分。編輯尤其細膩,圖表、照片、插畫、版式無不用心,堪為同業模範。
游旨价
成長於臺中太平,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所博士。熱愛山林與自然,行蹤踏遍臺灣山野,亦數次前往世界各地採集與觀察植物,靠著野外工作凝聚自身在高山植物議題上的見解,並以瞭解全球山地植物多樣性的起源為職志,以《通往世界的植物:臺灣高山植物的時空旅史》獲OpenBook好書獎年度中文創作。曾獲科技部補助至美國布朗大學與東京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訪問,並獲得臺灣植物分類學會最佳博士論文獎、彭鏡毅博士紀念獎。
《直到夜色溫柔》
出版社:臉譜出版/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在(後)同婚時代,法定婚姻、親密關係、性向與身體都成了一種實踐權利的方式,但似乎還有一個關於「性」的小問題懸而未決:「性」能否不用於服務上述權利實踐?或反之成為傷害這些權利的存在?
《直到夜色溫柔》透過八則「非常態」的「性」回應了上述問題。書中的人們不因為任何原因而操持「性」,不將「性」鎖在單一個房間、身體與關係裡,不從「性」中所求合法或親密關係,也將不同性向的人們放置在同一個性的場景中。
這些多元樣態更透過精準的圖像分鏡、流暢的敘事安排、立體感適切的人物刻畫,提供了讀者各種經驗與情感挹注的可能性。是在國內自製圖文書中,與各類處理相關議題的作品裡,難能可貴地展現傑出的創作完整度與議題深度的年度之作。
簡莉穎
1984年生,彰化員林人。畢業於東華大學原住民語言與傳播系、文化大學戲劇系、臺北藝術大學劇本創作研究所。現任職大慕影藝內容總監,曾任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兼任講師,舞台劇編導演超過30齣。2011年4月《PAR表演藝術》雜誌選為「十位表演藝術新勢力」之一;2012年《PAR表演藝術》選為「戲劇類年度風雲人物」;2015年國家兩廳院「藝術基地計畫」駐館藝術家。著有簡莉穎劇本集《春眠》、《服妖之鑑》、《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
廢廢子
1995年出生於臺北。第一部漫畫作品《廢廢子の充氣大冒險!》是由大學的畢業製作延伸而來。創作主要根據自身的經驗,呈現女性對於性愛與情感的徬徨,以現代時空為背景,操作奇幻元素及視覺象徵,描寫失戀少女奮鬥的過程。2017年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現就讀於加州藝術大學(CalArts)實驗動畫研究所。《廢廢子の充氣大冒險!》曾於臺北荒花舉辦個展、Mangasick舉辦原畫展,並赴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參與「台灣館新浪潮」展出。
《噢,柯南》
出版社:雙囍出版/堡壘文化有限公司
詩人是佈下謎團的人,等著讀者來解謎,《噢,柯南》這個題目就是極短的詩:在謎團和解謎的過程,作者和讀者的關係就像嫌犯人和偵探。
書名棄古典用「今」典,使用動漫經典柯南,不禁讓人聯想到柯南名句:「真相永遠只有一個!」唐捐帶讀者看到詩的哪一個真相?
或許可以從〈有些詩像靠片〉試著進入:靠片(cult movie)是「比爛片多那麼一點點/你不能十分明白的東西」,詩對多數人而言,的確是讀起來會想罵「靠」、不能十分明白的東西。這本詩集讓人領受到「靠」的詩境界:靠古典、靠現代性、靠圖像詩、靠現代詩、靠抒情浪漫、也靠學院派……甚至,唐捐也靠詩人自己(唐損),靠到讓人嘴角失守笑出來。
好笑的詩不好寫,要懂得用典也懂得拆解,移植或繼承如此嚴肅一如現代詩共業,在發笑出來的瞬間被瓦解,是功德無量之事。
唐捐
射手座,O型,1968年生於嘉義。臺大文學博士,臺大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著有詩集《意氣草》、《暗中》、《無血的大戮》、《金臂勾》、《蚱哭蜢笑王子面》、《網友唐損印象記:臺客情調詩》;散文集《大規模的沉默》、《世界病時我亦病》;論述《現代漢詩的魔怪書寫》。曾獲五四獎、年度詩獎、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等。
《炭空:追尋記憶深處的煤鄉》
出版社: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2022年北美館策劃了「掘光而行:洪瑞麟」畫展,展出礦工畫家洪瑞麟(1912-1996)代表作以外,也重新喚起臺灣社會工業化轉型過程中,那段曾經不見天日又震動人心的礦業歷史。接續面世的《炭空》,與洪瑞麟前輩展現同樣的社會關懷,將目光(鏡頭與筆鋒)指向工人的身體與記憶,探問工傷與國殤,而非僅是被動地針砭經濟產業發展或勞動生態困境。
書中集結許多自1980年代開始累積、但初次發表的珍貴影像,結合素樸的歷史爬梳與記憶的重訪,成就一部貼近歷史現場的庶民史佳作。從訪問在礦鄉中生活的人們的一手經驗,回顧甚少被提及的歷史事件,到直擊現場留下的視覺紀錄,此書延續了「礦坑裡還有人」的呼籲吶喊與思索低鳴,為當代的勞動問題提供一個極具歷史厚度的提醒。
朱健炫
基隆人,臺灣煤礦攝影家。80年代初,赴土城海山煤礦尋找攝影題材,看到黝黑的礦工影像,大受震撼,就此栽進這塊領域幾近十年歲月。在那段黑白攝影生涯,目睹了海山慘絕人寰的礦難,也親見基層礦工血汗搏命的苦活,和他們於關場封坑後困頓流離的慘況。期間亦回北海岸拍攝建基、瑞三及基福等礦場,同時前往平溪煤鄉,流連於菁桐、十分、東勢格一帶,又遠赴尖石的煤區攝影,前後跑過不下一二十處礦場,攝存了一百多捲的黑白礦工底片。
現任耕莘健康管理專科學校講師,曾任臺大、政大、北醫、北護等校的攝影講座及攝影社指導老師。作品曾獲台灣影展黑白組金牌、台北市攝影學會會員影展金牌、日本文部省二科會獲選……等多個獎項。著有《礦工謳歌:台灣煤業奮鬥史》。
《濃霧特報》
出版社: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
《濃霧特報》或可視為下個時代臺灣散文美學轉向的標記點之一,彷彿過去五年隱隱的伏流逐漸匯集成浪,這波浪頭從寬處的語言與題材,到細處動用感受的方式,都顯現出對文類數十年各種典律極強烈的商榷,以《濃霧特報》為例,相較於作者前作《世界是野獸的》,石質的語言乾淨到接近乾燥,更加毫無冗贅也更加拒絕修辭的裝飾性,不迴避小事,不追求戲劇化甚至壓抑戲劇化,屬於某種翻讀一兩段就會陡然坐直的寫作。除此之外此書脫穎而出的關鍵有二,其一是整書的篇章之間,具有敘事與內在景觀的滾動行進(而非耽溺的同義反覆),其二是它關切之處,不在於自我說服的結論或者表現聰明的答案,而是將自我視若生態箱中的他物與異物,只有疑問以及更多疑問,奇妙的是:恰恰因為這一點,讓它同時擁有科學的誠實與禪的洞徹兩種難得的兵器。
楊莉敏
1985年生,臺中人,東海大學中文所畢業,現職文化行政。作品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中興湖文學獎散文首獎。著有散文集《世界是野獸的》。
《我隨意,你盡量》
出版社: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
寫歌也寫文,超過三十年的台語創作累積,王昭華寫出「無仝款」的淡水,台語文書寫像濾鏡模式,讓人看到不同以往的滬尾在地故事,如果你是台語使用者,你會讀得出來,這本台語創作,是用台語生活,用台語思考寫出的文學作品。
淡水像歌聲從她的散文之筆流淌而出,壓卷作〈上淡水往事追憶〉從「無頭路的人」說起,寫自己從九零年代在淡水讀大學,看到的景緻、相遇的人、情緒的感受與認同。帶領讀者探訪旅遊書不會寫到淡水,或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打散時間線,乃至於一如穿越劇般跳接醫生杜聰明、小說家陳恆嘉、民歌運動推手李雙澤等名人的淡水軼事,也是小鎮大事。
作者自云:「我隨我的心意寫作,正經僫讀,啊!請讀者你也盡量。」隨意是一種怎樣心意?邀請讀者「你盡量」又該何解?或許應該盡量緩慢地讀,一如作者帶路在小鎮漫無目的地走,《我隨意,你盡量》用女性漫遊者的角度,揉合踩踏淡水的空間經驗,創台語書寫美學新高度。
王昭華
1990-2014寄居淡水,淡江大學時代開始台文創作。2006發行首張個人台語創作專輯。2011台灣文學獎台語散文金典獎得主,2016繪本《動物園》台語八聲調之歌,2017電影《大佛普拉斯》片尾曲填詞人。曾任出版社文字編輯,現為國小課文編寫、公視台語台兒童節目台語顧問。